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GDP为56.3万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Q2为29.2万亿元,同比增长0.4%,比很多机构预测的要低。如此,要实现全年5.5%的预期增长目标,下半年GDP需增长8.2%,考虑到目前国内、国际客观环境,存在较大难度。
综观上半年各项经济数据及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局势,对于下半年经济走势,有的人是喜忧参半,有的人则是忧大于喜。
喜的是中国经济虽然低于预期发展目标,但总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深度下跌,5月份降幅收窄、6月份全面回升:消费方面,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月同比下降11.1%,5月降幅收窄至6.7%,6月由降转升增长3.1%,上半年同比为-0.7%;生产方面,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月同比下降2.9%,5月由负转正增长0.7%,6月增长3.9%;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4月为47.4%,5月49.6%,6月50.2%,重回临界点以上,制造业生产经营信心看似逐渐回升。
忧的是年初国内经济面临的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 三重压力,经过半年的兜兜转转,减缓情况未如预期的乐观;国际上新冠疫情、地缘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欧美通胀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短期看来前景灰暗。国内外多重因素叠加,未来一年可能爆发更多的“黑天鹅”事件,直接影响我国进出口和资本市场稳定性,从而波及上半年企稳回升的经济态势。
我国能否夯实自身经济基础,重塑市场信心,快速实现“双循环”尤其是国内大循环的发展战略,是应对本轮经济?;暮诵囊瘛R虼?,年初以来,政府出台了不少刺激经济的政策,各领域专家也纷纷献计献策,从投资、消费、就业、企业纾困、产业升级、提振市场信心等方面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上述这些问题盘根错节、互相影响,有的互补,也有的互斥。
事分轻重缓急,不得已时,我们需要将有限的资源,无论财力还是精力,用于化解核心矛盾。在政策优先顺序上,在资源投入主次上,少发空文政令,少做无效投资。根据该决策原则,专家建议下半年应集中精力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提振内需以恢复市场信心;二是科学防疫以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制约。
提振消费方面,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去年是下降的。降薪失业、活动半径压缩、储蓄意愿上升,即近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房产集体停贷事件”等,都会降低居民消费需求。为刺激消费,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苏州、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10大城市累计发放消费券规模近70亿元,使用范围包括餐饮、零售、家电、汽车、旅游等,覆盖广泛,大概能释放3-5倍的乘数效应。然而,如粗略将上述区域人口总数按2亿计算,人均约35元,可谓杯水车薪,人均获得率低,刺激效应有限。虽不能简单以此评估政策“组合拳”提振消费的效果,但作为最直接、最广见、最受关注的消费刺激措施,以管窥豹,较之上半年约1.65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总值27.1万亿元,同比增长6.1%),同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作为国内大循环战略基石的消费,在政策实施层面显然重视不足。
科学防疫方面,面对病毒不断变异、多点频发的现状,需要采取科学的管控态度,建立长效的防疫机制。既然做不到从根上清除,那就做好长期共存的准备。在继承目前一些有效的防控政策基础上,细化封控区域的界限,规范封控措施的执行。尤其需改进将大面积传染、清零执行不到位等与地方主管机构、基层行政官员简单挂钩问责的处罚方式,建议设立一定容忍度,强化区域间的沟通交流。否则,无论公众如何呼吁,上级如何申斥,地方动辄封城、禁止堂食、关门封店、随意隔离等层层加码问题,还是会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