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对中小板公司融资约束的对策建议
(1)构建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
供应链金融是依托企业现有供应链开展的金融服务,其基础是真实可靠的交易信息而非单纯的信用融资,金融机构能够及时把控业务动态从而掌控资金流向是关键所在,因此有必要建立国家级和省市级多层次全领域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以满足不同层次企业的业务需求,提高信息的质量数量以及透明度。
此外供应链金融突破了企业规模、可抵押质押资产的限制,更加关注于信用的问题,所以应当设计制定企业评价体系(特别是信用评价体系),在信息平台注册的全部企业均需要经过该体系的评价,并由政府主管部门及商业协会审核后在系统内公示。
同时要根据最新的交易状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信用体系,避免信息滞后性带来的风险。这样在完善金融环境的同时强化信誉的重要性,为供应链金融的推进提供基础。
(2)创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从而完善产业集群
根据国外产业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形式,建立并发展健全不同层级、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产业园区以推动产业的规范化、专业化是当务之急。产业集群通过将众多相关企业串联在一起,实现分工与协作的完美搭配,促使相关产业集聚提高产业竞争力,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扩张提供了“肥沃土壤”。
而利用供应链金融工具能够监控资金在不同节点企业的流向动态,发现异常金额和交易及时向关联方通报相关问题,实现定项融资功能的同时保证资金利用的安全性。
因此,供应链金融作用于产业集群能够发挥出更高的价值,推动集群高质量健康发展。而目前,也需要制定法规对于集群的参与者、范围加以规范或约束,防止单方垄断现象和过度金融风险的发生,保证产业集群助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扩展。
同时地区政府也要利用好供应链金融工具引导区域集群的规模和方向,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发挥好供应链金融辅助管理的功能时也要防止过度集群、低效率集群等现象的出现,维护好区域经济的稳定。
(3)加强地方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合作推动产融结合
我国的金融机构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但是存在着“东多西少、城乡分界”的差异问题,这就造成了区域性金融发展程度存在差异,而不同性质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不同面对的客户群体也是千差万别,无形中也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同时我国中小企业分布广泛,由于不同地区市场环境不同可能难以短时期建立完整的集群产业链。
因此,面对“星罗密布”的中小企业,有必要提高供应链金融产品对于非集群区域或区域金融环境薄弱的中小企业的适用性。政府一方面需要对推行产融结合的金融机构给予资金补贴等优惠财税政策,另一方面需要设立专门的管委会等加强监督检查遏制投机行为的发生。
产融结合会引起银企之间利益的重新分配,那么银企之间协同舞弊、操纵利润的现象也是极可能发生的,这种风险很难通过对单一的交易业务审核来发现,那么管委会可以利用供应链金融与大数据技术发现异常交易和资金流的异常流动,及时勘探风险保证区域金融稳定。
(4)提高供应链金融风险监管力度
金融机构在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时不仅要理清既得利益的数量和价值,同时要考虑到每项服务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的性质、影响范围和恶劣程度,在授信、资金供给、资金收回等各个阶段均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将潜在的不利因素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那么如何建立健全高质量的风控体系是保障金融机构利益的关键之处。
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主要包含信誉风险评估,资金动态监控和风险预警系统三个部分,同时还需要定期对体系的三部分实行控制测试来保证风控体系一贯运行,必要时及时调整弥补风控漏洞。
信誉风险评估主要指的是资金供给前的审核。目的是考察供应链的牢固程度防止资金流入落后的或高风险区域。由于链上核心企业的信誉支柱作用并且当中小企业难以偿债时核心企业可能需要补偿这部分欠款实现风险分担,因此进一步着重考察核心企业信誉程度和资质状况,筛选恰当的、能够有效沟通的合作对象。
资金动态监控主要发生于供应链金融工具已经将资金注入供应链当中。此时,金融机构要关注供应链内各项交易的金额的恰当性、合同条款的合理性和超越规定用途的资金利用等,实现对资金流转全流程的监控,遏制中小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而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风控数据分析评价。由于供应链内企业的承接关系使得舞弊事项难以被识别,有可能出现一揽子造假情况影响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因此,金融机构可以根据每次交易的资金实物流转与还款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分,同时结合物流公司、行业协会和政府监管机构的最新情况,定期对评分加权平均后按序排列,对于综合得分低的企业及时预警,淘汰评分不合格的企业从而控制风险。
所以,为破除中小企业的融资壁垒和拓宽供应链金融工具的适用性、有效性,有针对性的提出四点改进建议:通过建立不同层次的供应链金融信息平台并构建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为供应链金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逐步建立健全省市县三个层级的产业集群区域,在利用供应链金融基础融资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其辅助生产管理的额外效用;对于金融环境不发达以及集群不显著区域的中小企业,强化中小企业与区域金融机构的联合从而推动产融结合的实现,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创造条件;最后要提高供应链金融风险监管力度,保证资金流动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