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的中小企业市场参与者承担着提供就业机会、盘活资源和保持市场活力等多项社会功能,但是却面临信誉水平不足、缺乏抵押物等劣势。

供应链金融自2005年传入我国以来就大受追捧,并逐步与我国的产融结合和产业集群等实际发展情况相切合,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的思路。

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1)供应链金融缓解信息不对称

核心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神经中枢”拥有最为完备、真实的信息资源,而核心企业通过将其所获得的各类信息在供应链内共享,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生态圈的信息非对称问题,而中小企业则依据产销信息动态调整经营业务活动,规避经营风险。

其次,以往银企债务关系的设立需要企业以固定资产或不动产等进行抵押,然而这些是中小企业相较于大型企业缺乏的物品。供应链金融摆脱了对固定资产抵押物的依赖,其融资方式是依据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内的商品贸易往来,以其现有原材料、存货甚至是未来的产成品等生产经营货物进行抵押借款,降低了银行坏账的可能性。

而核心企业的担保为此增加了双保险,如果中小企业出现失信等状况,银行一方面可以拍卖变卖抵押物,另一方面还能要求核心企业履行约定来降低违约损失。

另外,契约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生态圈的显著特征,中小企业为获得信贷从核心企业取得保证是重要步骤,而保证担保等是以信誉为参照物的。那么中小企业就需要考虑因违约而丧失信誉的成本问题。供应链的参与者一旦违约会面临其他参与者的孤立甚至会被供应链淘汰,失去这种稳定长久合作的经营机会,而银行也会将其计入失信名单当中。

这种高昂的失信成本会促使中小企业主动遵守规则提高信誉公开自己的信息,防止其将资金挪做它用,能够避免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使银行信贷风险下降。

最后,供应链金融模式注重对于具有真实交易背景的业务提供融资服务,这就对中小企业借款用途的规范性要求很高,绝对禁止借款被用于未经授权的高风险项目。

那么银行可以借助供应链内物流公司的帮助通过对物流信息的掌控把握资金流的流向,物流公司能够实时监管货物动向,对提货单等进行审查并及时报告银行相关信息,银行因此能掌握具体交易细节,那么企业借款资金和交易资金的动态均能被银行获取,抑制中小企业恶意逃债现象的发生。

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银行能够立刻从物流公司处获得信息,为应对突发事件采取及时的预警来争取时间。

2)供应链金融降低交易成本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中,核心企业、物流公司等各参与者的信息相互传递使得信息数量和质量均得到了长久提高,很好地抑制了银企间信息不均衡造成的有限理性行为,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

中小企业信誉不高所以要依赖供应链内核心企业的信誉完成与银行的信贷交易,如果中小企业违背了契约而损害银行和其他参与主体的利益时,将遭到整个供应链层面的打击,那么考虑到这种信誉成本,中小企业会尽量避免机会主义倾向,从而通过约束交易不确定性的发生来降低交易成本。

另外,经济学家指出规模经济能够有效降低单位成本,强调了规模效益对于成本的分散作用。对于传统的借贷资金,由于单次交易间并无关联关系因此需要自始至终的重复审核,成本之高自不必说。

而供应链生态圈内的企业间发生的贸易往来具有长久、稳定、重复的特点,那么针对这种一揽子性质的交易行为,银行可以采用“打包授信”的方式从而防止了单一重复审核成本的发生,省略重复多余的审核程序,同时供应链内重复的交易活动分摊了授信成本使得单位交易成本下降,银行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