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生态包括几个方面:制度环境、资金环境和技术环境。政府应积极从资金引导、资金优惠、全方位信息平台打造、政策指引等方面介入供应链金融优化升级过程。供应链金融同时涉及物权、担保等多项法律,且在法律界限中仍存在交叉和真空,政府有关部门需抓紧考虑如何完善供应链金融运营中涉及的浮动抵押制度、动产抵押登记制度等制度建设。

财政则应加大对有关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平台和信息数据平台建设的资金投放;税务应比照其他金融机构的税务优惠对供应链金融平台小微企业贷款予以免征增值税,而对提供进出口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企业平台则要提高有关退税时效。

从长远看,中国则有必要在一些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建立专门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银行。

建立覆盖各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场景体系

供应链金融服务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必然衍生出不同的行业服务特性,这将促使供应链金融平台向更细分、更精准、更专业的方向发展;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的空前应用,更给金融业带来了业务模式和流程的裂变效应,革新了金融风险管理的定义与操作模式。

使包括供应链金融在内的金融业分门别类地建立于不同空间、区域、断面、节点嵌入相关产业金融服务场景成为可能,从而也为根本上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顽症提供了可能??缃缛诤鲜羌し⒋葱潞痛丛斓淖罘岣辉慈?。

无论在任何经济体,每个行业的发展都必然要和其他行业形成或多或少的联系,因而在全面建立各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场景的同时,更需积极构建跨区域、跨产业、跨平台、跨场景的产融生态圈,促进供应链金融多样化发展生态和场景的形成。

要看到,供应链金融发展到今天需要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推动及提升,企业融资正在经历“点、线、域”的维度升级,由银行传统“抵押、质押贷款”的“点”融资,发展到供应链金融的“线”融资,直至今天的产融互联网模式的“域”融资。

“产融互联网”是以产业链条上的各种交易场景为应用形式,通过重塑产业链中的交易链、物流链、服务链、资金链以及价值链,打破各个产业链条边界,基于产业逻辑设计金融产品,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生产运营成本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

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操作、产品提供、文件配转、权益确定、流程管理标准化控制体系

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市场起了根本性的作用。但也带来了技术应用基础参差不齐、相关服务欠缺标准、风险控制标准不一、行业发展缺乏韧性等问题。

然而,标准化既是保证供应链金融服务水准和效率的内在要求,也是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一个根本方面,因此,需要从交易启动、文件审定、款项支付、资金配合、应付清偿等环节全流程设定操作标准、对参与方服务标准、风险控制标准及效率控制标准,以保证供应链金融服务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

建立适应外部经济挑战的供应链金融应变体系

随着新冠病毒在全世界的肆虐蔓延,全球供应链的调整和重建已成为必然。在这样一种重新确立全球产业分工的大变局之中,中国不仅要未雨绸缪,更应以变应变,通过技术创新和更深广的技术应用而提高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上的地位。

毫无疑问,实现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应成为中国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而中国的供应链布局及供应链金融服务都应围绕这一战略选择有所发力,力争使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上的地位能够得到巩固和提升,进一步提高各产业抵御世界经济风浪冲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