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普惠小微信贷规模的持续增长,银保监会在提升融资质效上有了进一步要求。对于国有大行而言,在普惠型小微贷款增速不低于30%的情况下,首贷户成为了今年的一项重要考核目标。同时,在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方面,产业链供应链的中长期信贷也是小微信贷高质量发展的一个落脚点。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作为金融和实体经济结合最紧密的信贷模式,供应链融资市场是规模超过10万亿元的一片蓝海。在普惠小微融资方面,供应链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通过“链”融资打破“点”融资困局,形成对于政策扶持性产业的精准滴灌。然而,供应链融资在现实操作层面仍存在一些障碍,而不少地方监管已经针对这些薄弱环节进行“对症下药”。
“量”“质”并重
近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围绕加大增量金融供给、优化金融供给结构等五个方面提出二十项举措。
从监管要求看,2021年全年对于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在规模增长上仍要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户数不低于年初水平,持续了一贯的“两增”目标。五家国有大行的普惠型小微强企业贷款要努力实现全年增长30%以上,发挥“头雁”作用;地方性银行则着重在差异化发展,普惠型小微贷款则以“填补空白”为主。
与往年相比,“首贷”指标考核是新的监管动态之一,也将是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今年普惠金融的工作重点?!锻ㄖ诽岢觯笮鸵?、股份制银行要努力实现2021年新增小型微型企业首贷户数量高于2020年。大型银行要将小型微型企业首贷户占比纳入内部绩效指标。要根据首贷户真实融资需求和征信状况合理设置授信审批条件。
今年一季度,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新增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7.91万户,比去年同期多增3.75万户。
“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在普惠型小微贷的投放上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很旺盛,但是银行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产品才能开拓空白市场,才能提升首贷户的数量。”一家国有大行人士认为,这也涉及到银行对于金融科技的运用和信贷模式创新等方面。
事实上,监管对于小微金融的提质已经表现在了很多方面。不久前,银保监会发文将票据贴现和转贴现“充数”的规模剔除普惠小微贷款数据。同时,监管还加大了对经营性贷款进入股市、楼市的查处力度,严禁虚构资金用途“套利”,防止信贷资金使用跑偏。
该国有大行人士向记者透露,银行对于经营贷的管理较此前要严格很多,而资金用途、企业资质等门槛也有了进一步明确。“利率倒不高,但是比以前难了很多?!?/span>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银保监会的通知中,供应链金融再次成为了政策支持的业务重点。通知明确表示“继续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投放力度,重点增加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围绕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制定覆盖上下游小微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优化对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企业的融资和结算服务,有序发展信用融资和应收账款、预付款、存货、仓单等动产质押融资业务。”
2020年9月22日,央行、银保监会等八部委就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这成为了当前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指导性框架意见。
早在2019年7月16日,银保监会向银行业下发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当时不少银行将金融科技与供应链融资相结合,加大了供应链信贷的投放。
薄弱环节在哪?
据了解,供应链金融一直被视为一个巨大的蓝海,机构此前就预测2020年市场空间高达15万亿元。况且,目前全国企业应收账款的规模也是在数十万亿量级,其中涵盖了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这让供应链金融成为了小微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每一家银行都有供应链金融和相应的产品,但是遇到的问题都差不多。在供应链融资中,该项业务的大面积铺开仅仅依靠银行是有难度的?!币患夜煞葜埔行糯咳耸砍?。
他认为,供应链涉及的产业复杂多样,标准化难度很大。从银行的角度看,深入了解一个行业需要一个过程,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定制出金融产品。同时,每一个产业的业务特征、信息化系统也有差别,银行不可能覆盖所有的行业和领域。
“依托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通常上下游小微客户的分布较广,开展全国客户需要协调,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是很难服务于这种极端分散客户的?!鄙鲜龉煞葜埔行糯咳耸咳耸咳衔瞪舷掠涡∥⑵笠档淖市牌?,核心企业提供担保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坝械暮诵钠笠抵欢砸徊糠制笠档1?,银行就只能做这一部分业务。但是,有的大企业甚至不愿意对外担保,银行就很难推动业务开展了?!?/span>
供应链金融“卡”在哪了呢?一家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供应链融资最大的难点在于核心企业对业务的接受度问题?!耙械墓┯α慈谧实娜啡ê苣?,原因就是核心企业不配合。以应付账款为例,核心企业向原材料企业进货通常会有赊账,这个赊账形成了一笔应付账款。原材料企业可以根据这笔应收账款到银行贷款,然后核心企业到时候将货款给银行。”
“但是,很大一部分核心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是不愿意的。首先,核心企业的货款有一个周期,有时候长有时候短,这个是根据实际情况和企业的资金来定的。如果核心企业在银行确权了,那么企业就必须到期按时归还银行的债务,这就对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另外,一旦核心企业给原料企业这笔货款确权了,那么这笔债务就必须在财务上记账,也会有一部分企业出于企业负债考虑而不愿意?!备酶涸鹑吮硎?,核心企业拥有强势地位,也是规则的制定方,往往会对上游企业赊账,对下游企业要求“预付款”,在这种地位不对等的情况下,供应链金融则是对上下游企业有利,反而是对它们有所不利了。
对于核心企业的态度,仅仅银行一方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推进上很难,目前已经有地方政府针对该薄弱环节进行“对症下药”,而这也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关键一环。
此外,监管则会加强对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指导服务,动态监测季度年度确权金额、票据签发量、服务中小微企业数量等相关情况,对开展业务量少、服务中小微企业作用不明显的企业剔除“白名单”,对开展业务量大、服务中小微企业作用明显的企业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