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以下简称票交所)正式成立,标志着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形成。票交所的成立,改变了传统点对点的票据交易模式,有助于提高票据交易效率,提升票据市场活跃度,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票据市场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应加强风险管理,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


当前票据市场呈现的新特征


 (一)票据交易主体呈现多元化。长期以来,我国票据市场的交易主体仅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财务公司。近年来,大量券商、基金、信托公司等非银机构以场外参与者介入票据市场,却游离于监管之外?!镀本萁灰坠芾戆旆ā饭娑?票据市场参与者包括法人类参与者和非法人类参与者。其中, 法人类参与者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及授权的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经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许可的金融机构; 非法人类参与者包括证券投资基金、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养老基金等。票交所成立后,大量非银机构法人及非法人产品正式作为系统参与者加入票据交易平台,票据交易主体呈现多元化。



 (二)票据交易实现全面电子化。按照接入方式和实现的主要业务功能,票交所系统建设分为两期。票交所系统一期实现纸质商业汇票(以下简称纸票)交易功能,即通过对纸票信息登记、权属登记、权属托管、资金清算的电子化处理,实现“纸票电子化”。票交所系统二期实现纸票和电子商业汇票(以下简称电票)交易功能。票交所成立后,所有票据全部通过票交所实现交易,票据交易实现全面电子化。


 (三)票据市场更加公开透明。长期以来,票据市场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和顶层设计,一定程度上导致票据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公开透明度差、交易效率低下。作为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交易平台,票交所可提供票据交易、登记托管、清算结算和信息服务等一站式服务,票据市场参与者能够直接通过票据市场交易平台进行报价、询价和交易撮合,完成票据交易、登记托管和清算结算,有效缩减交易中间环节,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大幅提升票据市场透明度。


票据风险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一)操作风险与道德风险得以有效控制。纸票在银行间频繁流转,经过多道人工传递、验票、保管等环节,这些环节都容易引发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从短期来看,“纸票电子化”能够解决纸票交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降低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长期来看,电票可大幅减少书写差错、重复背书、印章加盖模糊或不规范等操作风险,电票以数据电文形式制作并存储于电票系统中,可靠的安全认证机制能保证其唯一性、完整性、安全性,可有效遏制伪造、变造票据以及一票多卖产生的道德风险。


 (二)市场风险管理难度加大。票据业务的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即频繁波动的市场利率带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企业信贷需求不足,信贷规模对票据利率的影响减弱,资金供给逐渐成为影响票据利率的主导因素。受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入、金融脱媒加速等影响,票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票据业务资金成本不断加大。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不同市场间的传导效应逐渐增强,任何一种市场主体或产品创新都可能对票据利率的走势产生影响,票据利率波动也将更加频繁和剧烈,利率风险管理难度也会进一步加大。


 (三)信用风险仍须警惕。首先,从行业结构来看,票据承兑集中在制造、批发和零售等传统行业,这些行业易受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影响,是信用风险频发领域;从企业结构来看,银行承兑汇票签发总量的三分之二为中小企业,其抗风险能力差的天然特性,将增加违约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而导致信用风险聚集。其次,作为票交所的正式参与者,非银机构票据产品创新和业务合规管控方面的发展不平衡。非银机构的管理状况和风险偏好参差不齐,对票据业务的风险防控缺乏经验,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潜在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四)信息科技风险愈发显现。票交所成立后,集中的电子化交易模式在安全性、便捷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并未完全杜绝风险的发生?!爸狡钡缱踊焙偷缙币滴裢乒愣韵低晨⒌难厦苄浴⑾低吃宋陌踩蕴岢隽烁叩囊?。数据文件丢失、系统运行瘫痪、网络遭遇攻击等信息科技风险愈发显现。电票流转速度快、范围广,信息科技风险造成的损失可能会更严重、影响面会更广。


强化票据风险管理的建


(一)健全风险管控制度框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作为票交所的正式参与者,非银机构法人应强化风险意识,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一方面,非银机构应树立合规经营发展理念,在做好风险管控的前提下合规发展,平衡好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二者的关系。另一方面,非银机构应构建票据业务风险管控制度框架,完善票据业务内控制度,规范票据业务操作流程,改善票据风险管理状况。


(二)高度重视票据风险管理,构建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票据市场各参与主体应高度重视票据风险管理,从票据风险评估、预警到风险监测、分析、评价等构建贯穿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前瞻性的风险分析与预测。业务存续期间定期、持续跟踪交易对手经营状况、重大变动等。密切关注票据市场与相关市场利率走势,强化票据基础数据的搜集与整理,为估算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因素的溢价提供数据支持。


 (三)提高信息化大数据市场风险监测分析水平。一方面,进一步开发市场风险监控模型,充分考虑内外部影响因素,结合票据经营策略和票据资产结构,综合运用动态计量、高级数理统计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等提高票据利率估计与预测水平,加强对票据利率走势的研判,科学防范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加强票据资产管理,合理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利率风险,降低利率市场化对票据经营的不利影响。


 (四)开展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限额管理。随着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的扩大,是否熟悉交易对手已成为票据交易环节信用风险管控的成败所在。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对交易对手类型、经营状况、业务规模等关键风险因素的了解。其次,准确分析和评价因偿债能力变化而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并据此确定信用等级。最后,综合考量其风险资本和业务发展需要,设定对某一交易对手可以承担的最大风险净敞口,最大限度地预警和防范信用风险。


 (五)加强系统安全性保障,提高信息科技风险防控水平。一是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明确相关业务和不同岗位人员的分工与责任,规范业务流程,严格实行权限管理,完善业务流程间相互制约机制。二是强化业务连续性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针对软件失效、硬件故障、系统瘫痪、网络攻击、自然灾害等情况制定可行的应急处置方案,保障信息系统及业务连续开展或将影响、损失降至最小。三是加强培养和储备信息科技管理专业人才,探索并依靠先进技术手段防范信息科技风险。

(来源:金融时报)